[打印本页][打印选项] |
[分类:旅游常识/旅游常识][文章来源:网络][文章作者:未知][打印时间:2023-3-23 5:23:44][字号:18px/14px/12px][颜色:■■■■■■][中文繁体] |
红色旅游“游”什么? |
最近,一条拍摄自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彩信,在“80后”女孩谢静和她的朋友中流传。彩信的内容,来自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重要展品——白求恩遗嘱。“请不要为我的死感到悲伤,因为我正是为了结束此前那些无聊的日子才来到中国……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谢静告诉记者,平凡繁冗的工作让她产生了“为什么目的工作?为什么目的活着?”的疑问,在白求恩的遗嘱中,她寻找到了答案。
随着国内红色旅游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自费前往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与休闲度假、开拓视野的其他旅游类别不同,参与到红色旅游中的游客,更倾向于在“游”中收获奋斗的价值,在感动中升华生命的意义。 在红色旅游中收获感动 感动,是红色旅游带给游客的第一观感。 漆巧杰是重庆树人小学四年级学生,周末他和妈妈一起到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参观。漆巧杰的母亲告诉记者,开始孩子肯定觉得陈列馆不如游乐场有意思,但渐渐在周围观众的影响下沉浸其中。虽然孩子对相关历史并不了解,但明显被一些事迹介绍所感动。漆巧杰在陈列馆的留言簿上留言:“我以后还会再来!” 高校数学老师李婷在休假期间专程到重庆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她告诉记者,当代大学生重视对精神食粮的期盼和对正气回归的呼唤,高校教师应对大学生的需求给予回应。自费旅游选择红色景点,就是为了能实地体验“红岩精神”。她说,感动过,才能传递真实的感动。 不少游客表示,书本教育、听人讲述和实地体验所收获的感动大不一样。 在新华日报旧址,来自北京的王女士说,她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新华日报的一名小报童。尽管父亲多次深情讲述当年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但她依然被展览的内容所震撼。她说,没想到那时的条件那样艰苦,没想到英烈们那样勇敢,坚强,乐观! 浙江省无锡市的74岁老人秦永昌参观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后告诉记者,他们这代人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如今参加红色旅游、故地重游,主要是为唤起回忆、重温感动。 在红色旅游彰显的文化与精神中探寻答案 红色旅游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感动。国内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红岩联线”负责人厉华说,红色旅游还需要回答“人应该怎么活着?人应该怎么奋斗?人应该怎么追求?”等与生命意义相关的问题。 外化革命文物资源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通过多种载体向游客展现红色旅游核心内容,是“红岩联线”的特色。厉华介绍,“红岩联线”围绕这三个问题布展,游客可以看到反映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同志崇高思想境界的七条《修养要则》;可以聆听《忠诚与背叛》《红岩魂》《血与泪的嘱托》等一系列演讲。 40岁的侯宇是一家火锅店老板,他顶着烈日参观了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后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在不断调整价值坐标,“红岩精神”为他提供了人生坐标的参照系,希望能从中寻找“人为什么而活”的真谛。实地了解烈士们的事迹,体味烈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人生遭遇挫折时,自己也有了自我鼓励的力量。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卓明认为,不少年轻人对党史的了解多来自书本,当他们带着“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战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什么要选择共产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为什么要选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选择实行改革开放?”等问题,参与到红色旅游中的同时,也获得主动探寻答案的机会。 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一学生李婧告诉记者,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兴趣,是自己参与红色旅游的动力,红色旅游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实物结合起来的展示方式,比书本知识更具影响力。 近日,图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起西南大学教师伍玉松的共鸣。他告诉记者,面对这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他首先想到的,是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这是自己在渣滓洞、白公馆阴森恐怖的牢房中亲身寻找的答案。 保持不竭的生命力,红色旅游还需创新 从红色旅游中有所收获的期望,令不少游客提高了对红色旅游景区内涵的要求。 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固步自封,陈设简单,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影响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同度。 不少游客反映,县一级的红色旅游景区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现象,国家投入资金扩建了某位革命烈士的纪念馆,但馆内陈列品、讲解词等内容与旧馆并没有变化,工作人员也因纪念馆免收门票、收入减少而失去创新的积极性。 红色旅游景区的互动性,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一位曾在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当导游的业内人士介绍,互动性强的红色旅游景区自费游客较多,缺乏动态的游客参与和体验活动,仍停留在参观游览模式阶段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靠公务参观维持,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文物、史料生动的展现形式,才能震撼游客的内心。 创新,是红色旅游得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条件。厉华介绍,“红岩联线”创作出10多部情景展演,糅合古琴、舞蹈、美术设计、话剧表演等元素,将红岩精神的表现艺术化、诗歌化。这些实景剧以牢房为舞台,演员的表演与游客几乎没有距离,在声、光、电的背景下,将游客带回到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这一创新之举很快得到游客认可,成为重庆红色旅游的鲜明特色。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小鲁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红色旅游要得到游客的真心喜爱,必须不断创新,与现代人的生活有效融合,才能让游客在丰富的体验中有所收获。 |